教你早晨清肠、除口臭、色斑、大肚腩!!!

【长生不老的秘诀】

“要叫人不死、 肠中须无屎”。












医家自古就提倡“早吃好、中吃饱、晚吃少、晚餐不吃最为好”,并特别强调“人要长生、肠要常清”。


【现代医学告诉我们】

人的肠道有8-10米长,并且千褶百皱,平均每隔3.5厘米就有一个弯折,人们即使每天都排泄,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,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、腐败、发酵。



















日积月累,这些食物残渣最终形成厚达5-7毫米,重达5-6公斤的黑色、恶臭、有毒的物质,并像“锈”一样牢牢地粘连在肠壁上,其坚硬程度与轮胎相似,它们慢慢侵蚀着我们的身体,人们习惯称之为宿便。
这些宿便堆积在肠道内发酵、腐败,并不断产生各种毒素、毒气,被肠粘膜吸收到血液并输送到身体各个细胞,首先造成肠内环境恶化、肠胃功能紊乱,既而引发内分泌失调、新陈代谢紊乱,最后引发各种病症,促使人体衰老与死亡。

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肠道问题是人体万病之源。


















科学研究结果还显示,人体的免疫系统逾50%是位于结肠。

结肠一旦无法正常运作,体内的毒素就会经由其它管道(例如肾脏、皮肤及呼吸)而被排出体外,从而造成体臭、口臭、皮肤暗晦、皮肤过敏、发疹及色素斑等等问题。有些人以为肚腩的赘肉是由于发胖所致,

其实,那是结肠内的毒素大量积结,因而造成腹部赘肉显视及体重增加。

体内毒素过量累积也会加重肾脏和肝脏的负担,进而损及其它重要器官。

长期体内不间断的恶性循环,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致癌物在体内累积,引发各种癌症。



“死亡结局始于结肠”,Dr. Bernard Jensen(1908 - 2001) 的这句名言,正好说明了结肠清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。

总之,肠内的“宿便”是使结肠功能失调的罪魁;结肠功能失调是导致人体免疫系统不能正常运作的祸首;人体免疫系统“失灵”、使人体不能有效防止各类“外敌”的“入侵”,是导致人体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。 

我国古代中医里有个“阴阳水清肠方”,就是专门用来清除宿便,防止结肠功能失调,可以让人“不死”的秘法。

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水·生熟汤》:“以新汲水百沸汤合一盏和匀,故曰生熟。今人谓之阴阳水”。

此句是指:从井里新提的生水和刚煮开的水各一碗混和均匀便是“阴阳水”。
然现代社会水污染严重,谁敢冒着“污染水”中毒的风险去喝生水?

【其具体方法】

一、阴阳水清肠方:












过夜之凉开水两公升+当时烧沸的热开水两公升+盐半两(摇匀即成)。

1.为什么要用过夜的凉开水呢?因水乃天地之灵物、生命之源泉,其天生就俱备吸收和贮存宇宙能量的能力。

2.对于地球来说,太阳升起后为昼、为“阳”,太阳落山后为夜、为“阴”。烧开的水在凉后放一个晚上,会吸收夜间天地灵气而恢复其“阴性”的生命活力,可以调理人体的一切“阳性”疾病。

3.而煮沸的热开水为“阳”水,可以调治身体一切的“阴性”疾病。

4.此即《易经》所说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也。盐则俱有洁净、杀菌、消毒、排毒等功能。














5.用盐来融化坚硬之宿便、消灭肠内之细菌、净化腹中之毒素,用“阴阳水”来调理身体之阴阳、平衡肠胃之虚火、冲洗肠内之宿便。盖此理也! 

二、服用方法:














1.早上5一7点钟,在一个小时内将4到6瓶加盐的“阴阳水”分二至三次大口饮完。

2.间隔期间可自然站立,以两膝为中心使身体上下抖动。

3.为什么要5一7点钟饮用“阴阳水”?盖此为卯时也。


4.卯时人体气血行大肠经,此时大肠吸收功能最佳故也。

5.为什么要大口饮而不是小口喝?小口喝水因流速慢,水会被胃消化而成小便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6.大口喝水因流速快,水才会直接入肠清洗肠道、分解宿便。 喝完后身体上下抖动,是为增加大肠的蠕动而尽快排便。

三、开始连续三天,可基本排完宿便。

1.隔十二天再排一次,以后一个月至少排一次。

2,因十二天是人体与宇宙阳阴交换的一个小周期,二十四至三十天则是人体与宇宙节律对应的一个完整周期。每个人的周期都不一样、但都在24天到30天之内,这与女性的生理周期完全一致!















四:效果:

1、会排出黑色之宿便。
2、肚腩会变小、腰变细。
3、脸上之各种癍、痘会逐渐消失,晦暗无华之脸会变得光彩夺目。
4、有口臭、体臭者变好。
5、胃口变好、不再便秘。
6、指甲上不正常的“月牙”会恢复正常。
常用此法可“长生”矣!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03年在美国仙去的宋美龄女士,从40岁起便用此法清肠、直至103岁!

你所看到的,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
你的一次转发、有可能会拯救无数人……


你有什麼想法嗎?? 快留言!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